现象考虑?
某大型生活类角色互换节目,当中有一期内容,十六岁少女孩活不可以自理。她在家状况是:姑姑帮她剪脚趾甲,二姨姥帮她喂饭,母亲帮她卷裤脚。她如果外出,母亲、叔叔、姑姑全家齐上阵帮忙整理行李,叫人感慨“一人外出,全家累疯”。连3岁孩子子能做的事情,她也不会做。确实让人咂舌!!(建议找出《变形计》的城市主人公刘思琦视频)
而今,伴随第一代独生子女成为爸爸妈妈后,一般家庭都只生育一个孩子,所以对我们的孩子,很溺爱。甚至还出现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6个大人照顾一个孩子子,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生活起居照顾的无微不至,即使孩子主动需要自己着装穿鞋,爸爸妈妈也会以“你穿不好鞋子衣服”或者“穿的太慢了,急死人!”来回绝孩子的请求。最后,培养了一个个“生活不可以自理的”孩子!
孩子生活不可以自理,影响正常生活,最后父母也不胜其烦。那父母如何做,才能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呢?
张老师来想办法
1、懂放下
对孩子的事情不要全部包办代替,要给孩子训练的机会。任何事孩子可以做的,应该让他一个人做;但凡孩子应该做的,当创造机会让他尽力去做。放下让孩子去实践,就是给孩子积累经验和增长见闻的机会,经验涨知识,实践出能力,好的自理习惯和自理能力是在持续的、长期的实践训练中才能逐步培养起来。
2、会示范
教会孩子做事的办法,教给孩子一些必要的劳动技能。俗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办法是培养劳动技能,使孩子爱劳动的必要条件。
3、多鼓励
父母要给孩子机会、鼓励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可以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勿说“走开,不要再这里添乱!”。父母做到:第一,要控制我们的情绪;第二,一定孩子并给予引导;第三,尽量少说“可是”“但”。
4、分责任
明确家庭成员各自的工作任务,适合分配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任务,训练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很多的生活例子验证,大家帮孩子做得越多,孩子的依靠性越强,责任心自理能力越低。
5、常监督
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大家要常常督促、检查、提醒孩子,使孩子的好习惯得到不断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
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能离开父母的关心和培育。孩子好习惯与好个性的培养都需要持之以恒,父母朋友们多给孩子实践的机会,让孩子的能力可以在多次实践中不断提升,从而可以自然而然的培养一个好习惯。当孩子有出色表现的时候要准时给他们鼓励。
欢迎关注“仨好家庭教育”公众号,观看家庭教育容易见到问题与解决方法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