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讯
怎么样提升记叙文阅读水平
2024-03-17  浏览:516

在《别只告诉我少刷题,多阅读,这个道理我懂,我更想了解如何读》一文中,我概述了阅读一篇文章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办法。

下面,筹备从文体的角度切入,通过举例的方法,具体来谈一谈怎么样阅读一篇文章。为了方便起见,就借用初中阶段最常见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如此的文体分类定义分不要说明。

本篇主要谈怎么样阅读一篇记叙文。

一说到阅读或者说学习一篇记叙文,不少人头脑中闪现的可能是诸如记叙文的六要点、记叙的人称、记叙的线索、记叙的顺序、记叙文的表达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一系列的定义。

了解这类定义固然很好,但假如只停留在对这类定义的一般认知和记忆上则是个大问题。

大家需知这类定义从哪儿来,它们不是什么人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打造在对不少具体文章内在规律的研究基础之上的。从认知顺序上来讲,应该是先有文章,才有这类定义,而不是先有这类定义,然后才有这类文章。

但大家目前对这类定义的学习则正好颠倒过来了。常常是一股脑地给学生讲不少关于记叙文的各种定义,然后拿那样几篇文章作为典型例子套上去,教学生认识并记住这类定义。

为何要如此做?由于背后有考试的驱动。如此做看上去具备短、平、快的成效。正所谓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

那学会了这类定义或者说套路,就真的可以在考试中战不无胜,攻无不克吗?

答案是:能,也不可以!

假如考试偏重于考查对定义的认知和判断,那这种套路就有用;但假如考试偏重于考查对定义的理解与运用,那这种套路就没用。

而大家目前的考试,正逐步走在以前者向后者进步的道路上。也就是不再偏重于考查对定义的一般认知和判断,而偏重于考查对定义的理解与运用。

譬如,判断一篇记叙文使用了哪种叙述人称不难,无非主要有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但目前的考试一般不直接问本文使用了哪种叙述人称,而是会问使用如此的叙述人称有哪些好处。

或许有人会说,即便如此提问,也有套路可以应付,譬如,若是使用了第二人称的叙述,那就说增加亲切感,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情感交流,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好像如此的套路非常不错用,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但假如问题进一步变化,变成下面如此的:

本文使用了第二人称的叙述,增加亲切感,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情感交流,使人感到特别亲切。请你结合文章具体说一说,这一成效是怎么样达成的。

这个时候,还有哪些套路可以应付吗?

显然,只不过其一,不知其二是不可以的,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是不可以的。

要想在面对如此一类真的考查能力的问题时游刃有余,就务必要回到阅读的原点,回到对文章的基本理解上,也就是要回到对字、词、句、段、篇的基本理解上。

这种阅读文章的基本理解的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一下子提高上来,而需要要日积月累,才能达到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成效。

下面,大家可以一块儿阅读一篇文章,然后说说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可以针对不同层级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什么问题。

邮差薛瓦勒之理想宫

一位名叫薛瓦勒的乡村邮差天天徒步奔走在乡村之间。有一天,他在崎岖的山路上被一块石头绊倒了。

他起身,拍拍身上的尘土,筹备再走。可是他忽然发现绊倒他的那块石头的样子十分奇异。他拾起那块石头,左看右看,便有的爱不释手了。

于是,他把那块石头放在了我们的邮包里。村子里的人看到他的邮包里除去信以外,还有一块沉重的石头,感到非常奇怪,大家好意地劝他:把它扔了,你天天要走那样多路,这可是个不小的负担。

他却取出那块石头,炫耀着说:你们哪个见过如此漂亮的石头?

大家都笑了,说:如此的石头山上到处都是,够你捡一辈子的。

他回家后疲惫地睡在床上,忽然产生了一个念头,假如用如此漂亮的石头建造一座城堡那将会多么迷人。于是,他天天在送信的途中探寻石头,天天一直带回一块,不久,他便采集了一大堆奇形怪状的石头,但建造城堡还远远不够。

于是,他开始推着独轮车送信,只须发现他中意的石头都会往独轮车上装。

从此将来,他再也没过上一天安乐的日子。白天他是一个邮差和一个运送石头的苦力,晚上他又是一个建筑师,他根据自己天马行空的思维来垒造我们的城堡。

对于他的行为,所有人都感到不可思议,觉得他的精神出了问题。

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不停地探寻石头,运输石头,堆积石头。在他的偏僻住处,出现了很多错落有致的城堡,当地人都了解有如此一个性格偏执沉默不语的邮差,在干一些好似孩子子筑沙堡的游戏。

1905年, 法国一家报纸的记者偶然发现了这群低矮的城堡,这里的风景和城堡的建筑格局令他叹为观止。他为此写了一篇介绍薛瓦勒的文章,文章刊出后,薛瓦勒飞速成为新闻人物。很多人都慕名前来参观城堡,连当时最有声望的毕加索也专程参观了薛瓦勒的建筑。

这个城堡成为法国最著名的风景旅游点,它的名字就叫做邮差薛瓦勒之理想宫。

在城堡的石块上,薛瓦勒当年的很多刻痕还明确可见,有一句就刻在入口处一块石头上:我想了解一块有了愿望的石头能走多远。据了解,这就是那块当年绊倒过薛瓦勒的石头。

在提出具体的问题之前,需要第三重申,阅读中的各种问题无一例外都是要针对字、词、句、段、篇在具体的语境中怎么样理解来提问。

若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大家可以问一问他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哪个,他是什么职业,他做了一件啥事,等等。以此引导他可以对全篇的基本事实有一个概括性的把握。事实上也就是在无声无息中引导他掌握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点。

当然,也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让他尝试着去详细复述这个故事。假如他可以在复述时,把讲述的重点放在薛瓦勒怎么样历尽辛苦捡石头建设城堡这个部分,则说明他已经在无意中抓住了这篇文章的重点了。

若是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到初中低年级的学生,则可以让他结合文章谈谈薛瓦勒是一个哪种人,怎么样评价他的行为;文中除去薛瓦勒以外,还写了其他一些人,这在文章中有什么样的用途。在事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会一下文章如何塑造薛瓦勒这一人物。

当然,也可以引导他说一说他心目中的理想宫是哪种,他一个人计划怎么样打造是我们的理想宫等等。

若是初中高年级直到高中的学生,这个时候考虑的重点就不应该仅仅停留于文章本身,而要从文章本身的具体事实和写作手法等拓展开来,譬如,要考虑一个人的梦想和他成长的关系,个人在达成梦想的道路上和别人的关系等等。

可以结合文章领会如此一些名言:

诸如世上最开心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

走我们的路,让其他人说去吧!
但丁

假如阅读达到更高水平,甚至可以和卢梭的《漫步遐想录》联系起来,更深入地考虑自我与他者,自我与社会的关系等等。

以上一些问题,相对而言更偏重于就整篇文章提出问题。其实,也可以针对字、词、句、段提出问题。

譬如,大家可以问爱不释手的意思是,但更好的问题是结合文章说说文章什么地方体现出爱不释手来了。

再譬如,从此将来,他再也没过上一天安乐的日子。这句话是从哪个的视角出发做出的判断呢?从文中看,薛瓦勒自己是怎么样想,怎么样做的呢?

又譬如,文章最末一段:

在城堡的石块上,薛瓦勒当年的很多刻痕还明确可见,有一句就刻在入口处一块石头上:我想了解一块有了愿望的石头能走多远。据了解,这就是那块当年绊倒过薛瓦勒的石头。

这段话可否去掉?或者这段话假如挪到文章开头来讲能不能,在表达成效上有哪些不同?

可能最初大家提不出这么多问题来,但没关系。

只须有明确的意识,结合文章的具体语境,就字、词、句、段、篇提出问题,结合文章的具体语境,针对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问题。伴随阅读数目的不断增加,水平的不断提高,自然慢慢就能把提问的水平提高上来。

也不要纠结于非要把提问搞得和考考试试题一样,非要得出一个所谓的规范答案。

只须拥有这种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拥有了从多角度深入考虑问题的能力,再去解决那些考考试试题,可以说是小菜一碟,轻而易举。

摘自水寒说语文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