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讯
孩子叛逆,讲一堆道理都没用!试一试这三招
2025-05-22  浏览:346

 01 
“为何就跟你讲不通呢?”母亲的声调开始提升了。
也没了之前的和气,还好像忘记了这是在小区大门口。 三岁左右的儿子,骑在平衡车上,一直嚷着不回家,还要继续玩。
而且还不许我们的新玩伴回去。 他的玩伴是一个年龄相仿的女生,骑着自行车,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两位母亲轮番劝着小孩子,“明天再约,早点出来玩吧”
“你看,四周的人都要回家了。”
可是倔强的小孩子就是不听,说要玩,不回去。 小姑娘跟着母亲回去后。
小孩子就更急了,也不了解如何玩下去,就在原地没动。
母亲的火气却上来了。 由于讲了这么久的道理,还是不听。
最后就开始责备他了,说他叛逆,还吼他,“你玩啊,你一个人玩个够。”
“明天不要出来了,我不想带你出来丢人。”
最后一手拉着孩子,一手提着车子回去了。 我那时刚好在大门口等小小鱼回来。
看到小小的男生被母亲反问着、质疑着、责备着。
看到母亲焦急的心,慢慢窜起的火气。 真想告诉她:其实这时,不要跟一个三岁的小孩子讲道理。
由于他满脑子都是继续玩,很不容易遇见喜欢的玩伴,多么美好快乐,哪个舍得呢?
他根本听不进你的道理。
那可以如何解决?
 02 
试一试转移他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的行为。
譬如可以告诉他:“大家一块去滑滑梯那边,看有没小朋友在玩。”
这个时候就能引起他的注意力。 这一招在小小鱼小的时候,屡试不爽。
当他们想去的时候,就不会再跟你较真目前的问题了。 下面,要做的就是趁机约定好时间。
“你看,已经不早了,大家还去玩10分钟,就回家,可以吗?”
孩子一听,还可以玩,总是都会痛快的答应。 然后在五分钟的时候提醒他一次。
最后时间马上就到了的时候,再提醒一次。
如此,他们会非常想配合。 当然,有时也不会管用,就是好几个孩子玩疯了的时候。
如此的时候不多,我感觉可以特殊对待,让他们痛快的玩。 而在大部分的状况下,用上面的方法,能起到非常不错的交流成效。
还能防止自己在公共场所对孩子发脾气。
也能让孩子感受的是商量,而不是爸爸妈妈的强迫。
孩子叛逆,讲一堆道理都没用!试一试这三招
 03 
让孩子从小感觉到被尊重和能商量,真的非常重要。
这决定了他们自尊心、独立性、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 所以,当讲不通道理的时候。
第二招就是试着“双方各退一步”。 这一招常常会用在跟大孩子的交流中。
由于他们有了自己坚定的想法和脾性。 在不少爸爸妈妈的心里,是把自己当支配者,而孩子只能做服从者的。
所以会需要孩子无条件听从我们的安排。
而不管孩子内心是否不满或者反抗。 他们借助恐惧来控制孩子。
只须你不服从,就要被教训一顿。
如此的成长环境对孩子来讲是非常痛苦的。
所以越压制,到了青春期,他们感觉自己有了反抗的力量和机会时,就会越爆发、越不听话。 而尊重孩子的爸爸妈妈会了解让步。
这种让步不是放纵,由于这不是毫无原则的满足孩子。 而是能看到孩子的需要,听到孩子的声音。
这能防止不少大人的误解。 我也常常会由于一些事情跟小小鱼僵持。
譬如有时到了训练钢琴的时间,可他却不想去,还是捧着课外书。
“我还看一会儿。”
“立刻去,不要看了。”假如如此说的话,他总是会非常反感。
“还看多长时间呢?”假如如此问,就会好不少。
“10分钟!”他说。
“那好,10分钟。”
到了时间的时候,提醒他一下,就会立马放手书,开高兴心地去训练。 那如此做,是否每次都会跟大家讨价还价?
当然不会每次都如此,由于孩子心里了解,有的事无需讨价还价。
而有的事,如此做也效果不好。
譬如把训练取消,没特殊缘由,那是不可能的。 有时候,看到爸爸妈妈气得拍桌子,而孩子涨红着脸对抗着。
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冷静,冷静下来后再商量。
亲子关系中,不要争输赢。 当冷静下来后,有了爱和宽松的交流环境时。
不少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孩子叛逆,讲一堆道理都没用!试一试这三招
 04 
最后说说第三招,就是“攻心”和“行动”。
跟孩子相处,必须要努力去了解孩子的心。
可是现实是太多太多的爸爸妈妈正失去耐心,都没时间去倾听孩子,更何况是去理解孩子的内心。 当孩子说不的时候,要想想他如此说的原故。
孩子只不过不舍得玩伴,又不是故意跟你置气。
反而是大人的急躁误解孩子的心意。 倘若你能像个孩子那样,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那会收成孩子的信赖和亲密的爱。 当然,了解了孩子,理解他们的行为,只是知这个层次。
大家还需要“行”。 这个“行”就是爸爸妈妈的行为榜样。
这可比讲道理又用的多。 譬如不少父母问我:“鱼爸,如何才能让孩子爱阅读?”
答案有一半在爸爸妈妈身上,“爸爸妈妈是否爱阅读,是否真的看重阅读。”
假如答案是一定的,那这个孩子必然会爱上阅读的。
或许最初会非常难,但去做了,而且坚持下来就会收成到成效。 宋代有一个牛爸叫苏洵。
他在儿子们出生前,还是一个潇洒公子。
可是当他了解自己当父亲后,性情就变了。 三字经中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念书籍。”
而且他不只自己努力念书,还影响着苏轼和苏辙两兄弟。
还有一个如此的小故流传着:
每当孩子玩闹的时,苏洵就故意躲进角落,拿出一本书津津有味地阅读着。每个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等他们上前探索爸爸的“秘密”,他又连忙把书合上,装作若无其事的模样。 久而久之,两个孩子便对书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即使爸爸不在身边,也会如饥似渴地阅读爸爸的藏书。

我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进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爸爸妈妈的言传身教,胜过千百个大道理。
所以,当你发现跟孩子讲道理没用的时候,试一试这类法子吧。

如此自己跟孩子都能轻松一点,关系亲密一点。

发表评论
0评